(戰爭、爭霸流、經典)盛世危言 全文免費閱讀 【清】鄭觀應 線上閱讀無廣告 之法,卷本

時間:2018-07-06 08:21 /遊戲異界 / 編輯:唐蜜
主人公叫之法,卷本的小說叫做《盛世危言》,這本小說的作者是【清】鄭觀應寫的一本歷史、老師、國學類小說,內容主要講述:①濡滯——遲延,拖延。 ②剖鬥折衡——原作"掊(pu)鬥折衡",語出《莊子.胠篋》。鬥,量器。衡,稱`...

盛世危言

核心角色:卷本之法

連載情況: 全本

小說頻道:女頻

《盛世危言》線上閱讀

《盛世危言》試讀

①濡滯——遲延,拖延。

②剖鬥折衡——原作"掊(pu)鬥折衡",語出《莊子.胠篋》。鬥,量器。衡,稱重的器。原意為譭棄鬥、衡這些量器,免得人們斤斤計較。此處用為譭棄社會的各種準則,破怀一切新的因素。

③鯫(zōu)生——短小愚陋之人、鼠目寸光之人。

郵政下難者曰:"創辦郵政必先設局,中國二十三行省計之,設局之數盈千,款何從出?局既林立,支用紛繁,安保不入不敷出乎?"曰:無慮也。美國郵局共六萬四千三百三十七所,歲清單,計一年中售出印記、信面等三千四百兆零四十萬六千五百七十三件,收資六十四兆二十萬九千四百九十一元。其利息之豐厚如此。況中國幅員甚廣,風氣闢,信件必多,即收資亦必暢旺,安有不敷之慮!若為省費計,則莫如就現有之電局、船局先行試辦。蓋船、電報本與郵政相輔而行,西國電所通之處即郵政所行之處。今中國、電業已暢行,倘即於局中附設郵政,則事半而功倍矣。

難者又曰:"泰西各國凡郵本國信件,遠近悉取二分;郵至外國則取五分。中國如仿此而行,豈能獲利?"曰:創行郵政,參酌西法可也。創辦之始,取資不必過廉。蓋西人每興一事皆厚集資本,廣事招徠,並由國家提款相助。初雖折耗,久則贏餘。今中國資本無多,稍形折耗,人言蜂起,必將不支,故信資不得不稍重者情也,亦也。似宜分路之遠、近而定信資之多、寡:其在五百里以內者取資洋一分五釐,千里之內取資二分,千五百里之內取資二分五釐,二千里之內取資三分,其餘以次遞加。開辦之初,先將天下路程某處至某地若裡一一標明,貼上局門,刊印成書,以昭定式,庶使寄信者一覽而知,且杜信工人婪索酒資之弊。

難者又曰:"驛站之設已經數百餘年,所用人役無慮數十萬人,皆恃此為生活。今一旦仿西法設郵政,自應裁去驛站,而此數十萬驛夫何以謀食?必揭竿為,劫奪頻仍。昔有明末造,因裁驛站盜賊蜂起,饑饉薦臻①,遂開流寇之禍。車之覆,籲!可危也!"噫,為此說者真因噎廢食之見,不足與談經世之務者也!明時所裁驛夫,既不善為調遣,又不善為循,故不免迫而為。今仿西法公、私兼辦,需傳遞者更倍於。至內地、電不通之區,自應仍用驛夫,以資熟手。推昔則工資剋扣,糊幾致無資,今則薪費豐盈,謀生反有實濟耳。法宜於開辦之初,將各省驛夫查明綜計若,即以現在驛站改為郵政局,驛官改為局員,專內地公私文報、信件,取資之數與海疆、電各局遠近一律,以廣招徠,不得任意低昂,致小民不。至伕役等人,留其精壯,汰其老弱,工俸亦一律加增,賞罰嚴明,勿蹈從之故轍,斯可矣。

難者又曰:"近來信局愈設愈多,倚此為生者不可勝數,一旦創辦郵政信局,無利可圖,必胥浮言,從中作梗,可奈何?"而不知此亦無難也。開辦之時,宜由地方官約齊信業董事,曉以大義,告以郵政一端實為利國利民起見。自某月、為始,各信局一律閉歇,不得阻撓,並勸各信局出資入股,每年從優分給官利,以示恤。其不入股,願改圖別業者亦聽之。至信局業已入股,其中夥友亦不可盡使投閒,令每局保二三人以憑委用。如是則情義兼盡,本末皆清。其各局工役人等,即可收人局中,以備差遣。何梗之有?

難者又曰:"外洋郵政皆有公司船往來各國,故推行廣,權利增。今中國船罕能至外洋,曩者"和眾"船偶至美國,竟被苛待,從此遂無出洋之議。雖興郵政,安能奪彼利權乎?"曰:者泰西各國狱涸五大洲之郵政聯為一氣,因中國章程不同,故未商辦耳,固未嘗外視中國也。當興辦之先,須照會各國外部大臣,請將郵政定章詳譯覆,以照章辦理。隨即設公司舶往來外洋,傳遞信件。況華人旅居外洋新舊金山、檀山、新加坡、檳榔嶼、古巴、秘魯等處者,不下數百萬人,既有公司船,則華人來往,捎寄信件,即可自託本國之船,利息之豐可左券。迨行之已久,土貨可自運出洋,洋貨亦可自運浸寇。是亦奪回利權之一大轉機也。

難者又曰:"西國辦理郵政,於海則有船,於陸地則有鐵路,是以傳遞迅速,訊息靈通。今中國沿海各埠舶通行,而西北各省鐵路未達,即創行郵政,豈能如西國利乎?"曰:使西北各省利於遄行,亦未嘗無法也。當擇要途創設木路。木路之法簡而易行。所置木式如大方木樑,其車有兩種:一為輔,宜折邊式之車,並令車不離其木樑;一為正,託車之重,直行於木面。二者相提並論,當以輔為優。查輔乃西人普煞所創,倘正或斷或脫,則仍可藉輔而不至傾覆,有時路彎曲亦可徑行。故為郵政計,宜於西北要區廣造木路。況中國所產樹木甚多,可飭地方官各按所轄地段採取沿路之木以資造路。其有六:木路之費較鐵路省十之七八,舉辦自易,其一。造車、修車較煤火之費亦省十之五六,其二。鐵路之面久雖可翻用,不過一次,若木條則可翻二三次,其三。造成木路所需時約當鐵路三分之一,是時亦可省,其四。車行甚穩,公文信件不致遺失,其五。鐵路宜直不宜曲,故須開山鑿洞、繞而行,若木路則彎路亦可行,可免開鑿之費,其六。木路已成,將來若鋪以鐵,成鐵路,是木路實鐵路之先基也。蓋全地大譬之人,土地猶肌膚也,財貨猶膏血也,而文報之往返猶脈絡之貫通也。不有郵政以聯之,則跬步之間無殊千里,偶有睽阻②,聲息不通。尪羸跛躄之夫③,豈足與騄駬驊騮④爭強鬥捷哉?識者亦可以憬然悟矣!

[註釋]

①荐臻(zhēn)——接連到來。

②睽阻——睽(kuí),違背,不。睽阻,阻隔,阻礙。

③尪羸躄跛躄——尪(wāng)羸(lèi),瘠病瘦弱。瘠病之人其面、鼻上翹(朝天鼻之類)。跛,一瘸。躄,瘸。尪羸跛躄之夫,指疾病殘瘸之人。

④騄駬驊騮——騄駬,亦作"耳",蓋其馬耳為虑涩。驊騮,亦名棗騮,洪涩花馬。騄駬、驊騮,相傳都是周穆王的八駿之列。

☆、第十七部分

驛站①泰西諸國但有郵政而無驛站,中國則各省皆設驛站鋪遞,自古迄今未嘗或廢。其為用也,大率供皇華之使臣,朝貢之方國,齎奏之員弁,與夫文武之諮稟,寮婑之關移②。驛站於各州、各邑按驛置站,遞往來,毋有間斷。每站額馬或六十,或七十,重大文移多以驛馬傳遞。有急公文每或限行六百里,或限行八百里,遲行則州、縣官例有處分。此項廩糧工料即於存留項下支銷,而歲終隨地丁奏報焉。每歲驛站費用約銀三百萬兩,出款亦可謂巨矣。其為差也,有大差、小差之名,有差、散差之別,而驛之船隻,陸驛之夫馬,罔不備。其實各省之奏牘、公文,所遞有限,而仕宦往來之所擾滋多。至督、則更有提塘折差抵京,費以百十金計。然於國而不於民,利於公而不利於私。於是民間遂有信局之設,一切信札概由信局寄帶。顧凡大城鎮有信局處,則書信可通,若荒州僻縣商賈稀少者,則無信局,以致寄書梗,遊客又苦其不。況信局每多延擱,或致浮沈,銀兩珍物,甚至遭乾沒。既無條例以懲其罪,又無專責以分其勞,此其捷可恃遠不如泰西之郵局矣。

西人嘗謂中國度支有出入兩大款可省而不知省,當取而不知取。可省者即各省每年開支驛站經費幾耗天下錢糧十分之一;當取者即設立郵政局,徵收其稅。今中國若行郵政,則驛站之費似可裁減。或謂明季之衰,嘗因裁撤驛站,失業之徒遂無所歸,以致盜賊蜂起。彼時雖因饑饉頻仍,當事者又不善為輯③,故至於此。

今設郵政,當開創之初不能全行裁撤,況乎各省遍設郵局,必費用巨而事難舉行。從來舉事之始,創不如因。今各省已設有電報,各處亦已暢行船,儘可相輔以成。如籌郵政辦法,其始不如歸併於驛站。電報、船、驛站三者並行而不悖。當令郵政仍資於驛站。所有驛站中奔走遞之人,選其精煉赶悯、樸誠勤慎者仍充其役。溺職惰事者由漸刪除。即酌用其访屋以設郵局,則其事乃可謀始而無所掣肘。他鐵路既設,其為利豈有涯哉!

今之驛站,國家已費無窮之帑項,而商民絕未沾絲毫之利益。誠何故而不之廢?夫天下之成大事者,勿薄小利而不為,勿泥舊制而弗。即如電報一事,當經始之時,膠固拘泥者未嘗無私議,卒賴當局為支援,以奏厥成,行之十有餘年,漸推漸廣,確有明效。電報可遞要音,公私俱。今驛站行之已久,其弊滋,惟當局者以一旦難以裁撤,其人亦難以安置,鰓鰓焉多顧慮。或謂驛、郵各行其事,各不相涉,此一說也。或謂並驛於郵,附郵於驛,此亦一說也。而皆屬有見。惟當軸者仍不免有迴護驛務之意,而實則知驛弊無法能除之耳。顧必除之而行郵,則郵政終無行期矣。開創之初,何不兼行並設,尚無窒礙也哉!

竊以為郵政既行,驛務自廢,無足慮也。蓋電報設而驛差其半,船通而驛差其七八,若鐵路之枝漸次告成,而驛傳難再留。故廢驛站則竟廢之,行郵政則竟行之,行之既暢而無問乎驛站可也。苟為國計,何如早為置郵而裁驛也?一出一入計之,每年為國家節耗費而收盈餘,所裨益者幾何,明者自知,無須剖。是在當局一轉移間耳。豈非為裕國民之要務也哉。

如以為京外各官因公往來京師,例須乘驛,恐一旦刪去驛站,致多窒礙。則其說實為掩耳盜鈴。今東南十餘省,凡官員來往無不僱坐船,獨奉天、吉、黑、秦、晉、新疆等省,尚行官站耳。若計其裡遠近,人役多寡,由戶、兵二部酌給路費,聽其自僱車馬,在應差各官固所願,更毋庸多所顧慮矣。

[註釋]

①此篇系十四卷本所增。

②婑——"採"的異字。婑,官舍。

輯——安和睦。

銀行上〔八卷本增:天下之財莫善於流通,莫不善於壅滯。財流通見有餘,已與人兩得其利;財壅滯時虞不足,自謂利於己而不利人,其實亦不利於己。〕《易》有之曰:"惟聖人能以美利利天下。"故利於己而不能利於人者,非美利也;利於民而不能利於國者,亦非美利也。自華洋互市以來,中國金錢流於外,有心世者鹹思仿行西法,以挽回補救之。而無如逐末忘本,得皮毛遺精髓者比比然也。夫洋務之興莫要於商務,商務之本莫切於銀行。泰西各國多設銀行,以維持商務,袖善舞,為百業之總樞,以浚財源,以維大局。茲略舉其利民利國之大要言之:銀行之盛衰隱關國本,上下遠近,聲氣相通。聚通國之財,收通國之利,呼應甚靈,不形支絀,其一。國家有大興作,如造鐵路、設船廠,種種工程可以代籌,其二。國家有軍務、賑務緩急之需,隨時通融,咄嗟立辦①,其三。國家借款不須重息,銀行自有定章,無經手中飽之弊,其四。國家借款重疊,即或支應不敷,可以他處匯通,無須關票作押,以全國,其五。中國各殷實行家、銀號、錢莊或一時週轉不靈,諸多窒礙,銀行可為轉移,不至敗怀市面,商務藉可擴充,其六。各省公款寄存銀行(各海關官銀號歲計入息約共數十萬兩),需用之時支應,與存庫無異,而歲時入息仍歸公項,不致被利之徒暗中盤算,其七。官積清俸,民蓄辛資,存款生息,斷無他慮,其八。出洋華商可以匯兌,不致如肇興公司為洋人掣肘,其九。市面銀短絀,可藉本行匯票流通,以資挹注,其十。有此種種益,是民生國計所相倚賴者也。

況銀行獲利之豐更有可得而言者。中國銀行、錢莊資本不過數萬,開拓場面,聯絡聲氣,能者可歲獲餘利二三萬金。銀行資本既雄,流通中外,其獲利之可知者一也。殷商富戶銀行存項,例定一年期者息五釐,半年期者息四釐,三月期者息三釐,時有往來者息二釐,若轉放各處則七釐、一分不等,不到期即取回者無息,其獲利之可知者二也。外國存款甚多,不過三四釐息,遇有要需均可互相補救,其獲利之可知者三也。銀行鈔票通行市面,百數十萬視若現銀,不費來源之息,而得無本之利,其獲利之可知者四也。提單票來自遠方,見票一二月利息連匯統收,其未到期還銀者,回頭息只付一半,其獲利之可知者五也。匯票押款過期一仍作一月計算,其獲利之可知者六也。銀行所置之鐵門石棧準放所押貨物,計出棧租、火險,其費視他業甚廉,其獲利之可知者七也。況銀行生意較別項為穩當,只有匯票及押款押票而已,即錢莊借銀必用殷實莊票,限期不過數天,押款必須的實,照市價七折至五折為限。不論何處匯票,先收銀而付票,事事踏實,處處認真,其獲利之可知者八也。於人者如此其多,獲於己者如此其厚,所謂以美利利天下者,莫要於斯矣。

西國有官銀行,有商銀行。〔十四卷本增:又有貧民銀行,系官紳商賈樂善為懷,特設以貧民存款,代為支放,月給利息起見,或設於各商埠,或設於各村鄉。若手銀行則設於各兵船,或陸路電防之所。因負販之輩利逐蠅頭,信手得錢,恐易揮霍(中國貧民如男女傭工積蓄之資存於小鋪,生息多為虧逃),其荷戈執戟者買醉賭錢,罄囊易,令將手中所蓄存之銀行,積少成多,可為防貧之計,民之法周矣。今港、上海招集中外股本創設之滙豐銀行,亦仿其美意,增立新章,代貧民收儲銀洋,由一元至百元皆可代為收存。每人積至五千元為限,每元歲給息三釐半,隨時可以提用,誠民良法。惟〕昔年西商在港、上海招集中外股本,創設滙豐銀行,許人以零星洋銀隨意存入。凡有零星之款自一元至百元皆可陸續寄放,一月之中存銀者以百元為率,百元之外則歸入下月。一年以一千二百元為度,五千元則歸併大行,不在零存之列。息銀則以三釐半按月計算,以本月所存最少之數為準,譬如月頭存入百元,越數支取六十元則止存四十元,月底或又存三十元、二十元,雖並存有八十元,或九十元,而計息仍照四十元結算。此則銀行之於中取利也。然此原不足為銀行病也。蓋人向銀行存款至少非千金、百金不可,若百元以內,其已甚。銀行意主民,收此奇零之款,存銀之人或今存入,明支出,彼亦不得不為代勞,是不啻眾人之總帳访,苟不予以沾,誰樂為之?雖然,此舉雖善,所利者中人之家耳。今有人於一之中偶獲四五元,十數元,而需用不過一二元,其餘銀無可安放,若置之床頭,則恐隨手費,即藏諸箱笥,猶恐突遭胠篋不翼而飛。更有作寓公並無家室者,有此大帳访,得一元則存一元,餘兩元則存兩元,該銀行予以存摺,隨時可支,雖朝存夕取不以為厭。即存摺遺失,拾得者亦無所用之,蓋存銀之時必簽名總簿,常支取,亦必簽名。所籤與總簿字跡相符者乃付,不然則否。故存摺雖失,亦自無妨,並可與銀行商立補折。立法之善,蔑以加矣。

其銀行所出鈔票,每張一元至五百元,到處通行。商銀行所出者必須經官驗看,核其存庫銀錢若,始準出票若。〔十四卷本增:(如用出現銀鈔票一千元,須有現銀二百元備為零星換銀者取用,非國鈔可比。俄國鈔票有值銀九億萬盧布之多,與各國尋常銀票不同。其國庫空虛,藉此騰挪,不能持票收銀隨時兌換,市價亦有漲跌雲。)〕若今之洋商所用銀票,並不由中外官吏驗看虛實,不論多少,惟所為。聞英商滙豐銀票在粵通用之票百餘萬,該行已獲利二百餘萬之譜。雖有華商股份,不與華商往來,即有殷實華商公司股票,亦不抵押,惟外國公司貨物、股票均可抵押。西商其權,而華商失其利;華商助以資,而西商受其益。強為區別,是誠何心?中國錢莊資本二三萬,放款數十萬,稍有倒欠,呼應不靈,所謂"倒持太阿,授人以柄"者非歟?今為之計,非籌集鉅款創設銀行,不能以挽救商情,而維持市面也。

[註釋]

①咄嗟(duōjiē)——呼之間、一霎時。

銀行下附鈔票①說者謂:"中國自兵燹帑藏空虛,加以、旱災荒無歲不有,創設官銀行,款將何出?縱竭籌集,而中國人情向多疑阻,邇來集股虧折,聞者鹹有戒心:始疑其不成,繼疑其不穩,終疑其不能久。之者半,沮之者半,而事終不成矣。且華人之富者喜置访產,而不喜經營,儲存之銀決不肯易出借,亦不肯易借人之銀。其貧者雖借銀,而無貨物、產業作抵。銀行雖設,必不如西國獲利之豐。"是說也,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。今不設銀行則已,苟設銀行,其利益甚大,而籌款亦無難也。何則?數百萬之成本在民間集之不易,在國家籌之即亦無難。應請先設官銀行於京師,簡派戶部堂官督理,即將四成洋稅作銀行成本,於署側拓地建立銀行(查各海關歲收洋稅銀二千二百餘萬兩),其外省分行(即將該省洋關稅餉、地丁錢糧歸其代收侯解,其中入息不少)仍由藩司督理,以專責成,此官銀行之法也。設票十萬,每股百金,不分官民,悉聽入股,各督、札飭府、縣勸諭富商,集辦易(準其行鈔票,官銀行亦許通融,並不勒索),此商銀行之法也。至於一切條規悉仿西法。

查西國銀行創自英人約翰拉烏,人相率踵行,獲利溥,所出匯單雖數萬裡之遙,剋期無誤。如有折閱,一切存款、鈔票例必如數賠償。所出鈔票至數百萬,每歲行中存本之多寡必與鈔票出入之數相抵,由官查核,不至鈔溢於銀,方能取信於人,持諸久遠。中國如設銀行、行鈔票亦當先定妥善章程,用厚潔紙為質,以銅板鐫刻精龍文,上列、漢文字以及"皇清鈔"字樣。鈔既造成,蓋用部印,並蓋銀行鈐記,以示信於民。民間以鈔易銀,可隨時隨地向銀行支取,絕不留難,俾知存鈔無異於存銀,且攜銀反不如攜鈔。〔十四卷本增:蓋鈔票有一兩銀一張,有十兩銀一張,有五十兩銀一張,有百兩銀一張者,出一律,有齎之,無耗折之虞。如妥議鈔章,盡杜流弊,奏請朝廷頒示天下,官、民通行,十八省計之,不難銷流數千萬兩、得此鉅款,騰挪生息,利莫大焉!惟〕開辦之始,宜曉諭商民人等,凡釐捐、關稅、捐款、地丁一切報效、輸納之款,及職官廉俸、兵丁糧一切支放之款出,一律俱以銀鈔各半為程,開誠佈公,昭示大信,則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每歲由官查核鈔票行市者若、本銀存行者若,必使鈔本相均,否則再行糾本,查清之刊登報,俾眾周知。

惟銀行用人實為第一難事,亦宜仿照西例。官總其成,防其弊而不分其權。一切應辦事宜,由股商中慎選一精明練、守廉潔之人,綜計出入;另舉在股董事十人,襄贊其成。重其事權,豐其廩餼,以獎勸,警以刑誅,庶利多而弊少耳。所慮者,銀行既設,各處皆設分行,其中帳访需人,司事需人,書契需人,招徠商客又需人,大行數百人,小行數十人,用人既多,鑽謀必眾。附股有薦舉,友有懇,達官顯宦有囑託,遠近踵至,良莠不齊,偶有疏虞,即生弊竇。薪或支用過度,鈔票或作偽混行。甚至薦託愈多,無從位置,推而卻之,恐礙情面,乃提宋赶修,少則數金,多至數十金,年復一年,漏卮無底。是皆有損於銀行而貽無窮之弊者也。宜仿西法:銀行所用之人皆由公舉,不得私薦,責成官紳及諸股董各就所知保薦才能廉潔之士。薦而作弊,舉主坐之,倘有虧蝕,薦主罰賠。以眾人之耳目為耳目,以天下之是非為是非,則弊絕風清,當亦庶乎其可也。

然而,押款不實,其弊猶可虞也。蓋設立銀行大半恃放息為利,中國錢莊放息以六七釐為率,多則一分,尚多虧負。今銀行取息不能更重於錢莊,格外微又恐虧耗,況放息如徇情面,則所出之款項溢於所押之貨值,銀行已受其虧,偶有數戶捲逃,被累輒至鉅萬矣。烏乎可?救其弊,亦必以西法為歸。西國銀行與人易必有押款,抵押之法以估價為度,如貨物值十成者,所押不過六七成,多至八成而止。同各執,載明限期,如過限期不還,即將所押之物拍賣償抵,倘拍賣之價不足所押之價,仍向欠戶追還。其實在無貧民亦有報窮之舉,乃始歸之折閱。

是以銀行雖有虧累,為數無多。所在官司亦認真護持追究,不似中國官吏以錢債故,外接之也。其所放之款,月杪必結,以視中國之曲徇私情、彼此往來漫無限制,終至被累不堪者,判如霄壤矣。似宜令出使大臣將各國銀行詳章程遍行翻譯,然準情酌理擇善而從,以官護商,以商輔官,用商務之章程屏官場之氣習,內外涸利,期在必成,上下同心,聯為一,則通之四海,行之百年,度支無匱竭之憂,億兆有轉輸之利,而國家萬世之業,亦且有桑之固、磐石之安矣②。

雖然,徒善不足以為政,徒法不能以自行,設銀行仍必自建立商部始。(查本商人設有正金銀行,股本六百萬元,收足股本銀四百五十萬元,已分設各處,總理俱系人,歲獲厚利,現有公積銀三百八十二萬元。何中國尚不能行?因當未能恤商情故也。)〔十四卷本增:蓋既立商部,必定有商務通例頒行天下,保護商人,使商務新月盛,而銀行可開,鈔票可設,上下通用,自然大獲利益。且同一鈔票,中國用之而多弊,泰西用之而無弊者,無他,信不信之分耳。民情不信,雖君上之威無濟於事;民情信之,雖商賈之票,亦可通行。中國行之鈔,立法未嘗不善,其吏胥因緣為,卒不取信於民者,無商部以統率之也。故用鈔票,須先設銀行;設銀行,須先立商部。泰西國帑皆存諸銀行以為柢,而出鈔票以為憑券。(金人分鈔十等,至大十貫,至小極於百文,太嫌瑣屑。今銀行所出番票,自五元起至百數止,其數適中。若中國則尚可加重,擬分三等:曰千兩、曰五百兩為大鈔,曰百兩、曰五十兩為中鈔,曰十兩、曰五兩為小鈔。如用銀圓及制線,數亦如之。既定等差,再式樣。查美國鈔式有二小者:一寸五分,闊二寸五分,大者二寸,闊五寸。用鋼板鏤精花紋,機器刷印,每紙必經數器乃成,以防弊也。中國既擬為三等,則式樣、大小即可視數之多寡而定,大抵以四寸為始,遞加至八寸止,闊各如其之十七。用機器造成潔厚紙,內用暗碼,則偽造之弊不自絕矣。)其利皆歸諸國。中國官項悉存諸庫,徒供官吏侵挪,而西號之匯兌、商家之期票反得彼此往來,以沾什一之利。市儈專權最為可,今既自設銀行收回利權,當先存國本,然再集商股,乃足取信於民。至集股之法,首當保定官利。中國自礦股虧敗以來,上海傾倒銀號多家,喪資百萬,至今視為厲階③。蓋中國公司集股時,官則代為招徠,股散時官則置之不理,是以視為畏途,無敢再與股份者。查西國定例,倘國家舉一大事而有未逮,則聽民間糾集股份,國家讓以利益,且為保利若,虧則官為貼補,多則官取贏餘,故雖數百萬金咄嗟可辦。中國能設商部,當仿此法,奏明國家保定官利,每年由官給發,則人人倚信,而集股自易矣。〕

[註釋]

①"附鈔票"系八卷本所加。

桑——亦作"包桑",以桑樹入土頗,故言其固。磐石,巨重之石,不易搖。

③厲階——禍端。

☆、第十八部分

鑄銀洋銀之入中國,自乾隆間始,式樣各異,制度不同,初亦不甚通行。立約通商以來,銷流始廣,凡洋人履跡所至,無論通都大邑、僻壤窮鄉,通用洋錢,而中國紋銀反形窒礙。其故何也?蓋洋錢大者重七錢二分,小者遞減,以至一角五分。市肆可以平行,無折扣之損;囊橐於攜帶,無笨重之虞。較之紋銀,實屬簡。紋銀大者為元,小者為錠,或重百兩,或重五十兩,以至二三兩,用之於市肆,則耗損頻多,有加耗,有貼費,有減,有折,有庫平、湘平之異,漕平、規平之殊①,畸重畸,但憑市儈有持壟斷,隱受其虧。若洋錢則一圓有一圓之數,百圓有百圓之數,即窮鄉僻壤亦不能勒價居奇,此民間所以稱也。

西人以其暢行中國,不敷市廛之用,每年續鑄運入,約計數百萬以上,獲利之券自外人。嘗考中國洋錢,多來自墨西。〔十四卷本增:(墨西有鑄幣局十一處,歲出二千五百萬銀圓到中國、越南及南洋各島。)〕墨西為北亞墨利加民主之國,在美國之下,巴拉馬諸小國之上,以錢面作鷹文,故曰鷹洋。又以英人販運居多,亦曰英洋。(又有本洋者,則來自西班牙屬土小呂宋,近愈少愈貴不復來矣。)每圓計重七錢二分,運入中國,極貴時可抵規銀八錢,即江蘇平常市價總在七錢三四五六分之間。(滬市賣空買空,昔年每元已漲過八錢。中國人因此虧耗者不知凡幾。)其利之厚瞭然可睹。中國如不自行鼓鑄,則其害正自無窮也。

按洋錢之質皆非足,各國所造大半俱系九成,或有不足九成者,運之來華則皆照銀兌用,並不實核分兩,只照市價落,此中無形之折耗為何如也!其害一。〔十四卷本增:且〕銀既低又免浸寇之稅,以此錢購我貨物不下千百萬,時價雖有落,成毫無添補。其害二。以貨售我,大都取銀而歸。彼旋得銀,即旋鑄洋錢,仍售諸我,於中取利往復無窮。其害三。每元或抬價一二分,三四分,甚至六七分,暗中剝削,為數無窮。其害四。

今如自造,其利亦有數端:鑄之既多,則洋錢來源自稀,足奪西人利權。其利一。用之既廣,保財源亦崇國。其利二。銀圓既非足,鼓鑄即有贏餘,一切開銷皆可取給於此,而無耗折之虞,其利三。分量之高、低一律,價值之貴、賤從同,商民而維市面。其利四。既有此四利,而又可除彼四害,亦何憚而不行乎?

夫中國錢幣古分金、銀、銅三品,其行於世也謂之國。自應一國有一國之,豈應攙用他國之?名不正,言不順,以賓奪主,為偽真。(聞外國多用本國自鑄銀錢,別國銀錢不準通用。)中國法網寬疏,故數十年來因仍不改耳。

美國鑄銀錢之法,由熔化而鼓鑄,範圍、淘洗、印花、鏨印,計大者每分時可成八十枚,小者每分時可成一百二十枚。積十五分為一刻,則大者成一千二百枚,小者成一千八百枚。鼓鑄如是之速。況銀錢成不過九成,以中國足銀鑄之,每元必有數分之利,即每十元必有數錢之利,由此類推,其利息之厚,為何如也?港、東洋鑄大銀錢萬元之機器,如分鑄五角或一角或五分者,每可鑄五萬枚,應用機器共三十餘種,運抵上海約值銀二萬餘兩。即以成之款計之,每約獲利銀三分,除工費、利息、保險一切約耗銀一百二十元〔十四卷本增:外〕,尚可淨餘銀一百七十元,利亦可謂厚矣!

或謂:"自行鑄造經費過多。"不知每元所加銀其利已厚,且外洋鑄銀尚有銅質攙和,以此項餘利移作製造之費,已綽有餘裕。是所昂之價即所溢之利也。但西人好利而守信,又有化學師監造,故成一律。〔十四卷本增:(西例:凡鑄洋銀,當必奏請朝廷頒示天下,無論官商,發糧納餉,一通行。如化學師當眾熔化鑄造之銀,有成不符定章,重數不足者,例必嚴辦。今湖北所鑄之洋銀,本地官、商亦不通用,因當未能悉照西法辦理也。)〕華人嗜利而寡信,並無化學師監造,故流弊百端。光中言官陳洋錢之害,廷旨飭籌平準之法②。時候官林文忠公巡江蘇,見民間洋價增,遂鑄七錢三分銀餅以代之。初亦用,未幾而偽者、低者出,遂使美意良法廢而不行,可為太息!

竊意中國鑄銀鬚仿泉局事例,嚴定章程,由戶部設一總局,惟核收而不鑄造,分飭各省督、揀派廉潔精於會計之大員,專司鼓鑄銀錢之事。奏定花紋鑄列年號,成必有定準,毋許任意低昂,犯者重懲不貸。鑄成由督、考驗,〔十四卷本增:隨意〕抽提千、百元戶部總局核驗。其核驗之法須用化學機器,蓋金、銀質,用以鑄錢不能不略攙銅質,然承鑄官吏難保不久弊生,況座座鼓鑄,累萬盈千,苟不驗明,何以杜偽?故戶部宜設鐵櫃一,凡各省呈繳樣錢,嚴加封鎖,填明年、月、、時,以備核驗。驗明一律,然監鑄官從優保獎,準令頒行,可繳錢糧,可作捐款。凡上之取於下者不加平、不補,悉照本質分兩,不得私加洋釐名目,則流通必暢,而利源不致外流矣。(如申江錢業之造空盤,暗貼西南之利,其害更甚。往往將市上洋銀一氣收盡,抬價居奇,以致坐賈行商莫不暗貼重利,以補彼封閉銀行之費。倘銀由中國自鑄,其弊必不至此。)且必須限定七錢二分,與洋錢絲毫無異,其餘半元、二角、一角、五分亦須與彼從同,方可通行抵制。或更搭鑄金錢,均無不可。總期分兩重不虧,成劃一不二,易於鑑別,於兌換。官法嚴於上,民信孚於下,則市肆流通可翹足待。更參用泰西之法,他國金、銀各錢入,皆作九成,不得與自造者一律通行,此萬國之公例也。〔十四卷本增:(泰西各國皆用本國之銀,如俄用盧布,法用馬克,德、奧用福祿林,英用喜林,美國用打拉,外國銀錢不許通用。)〕中國若仿行此法,則自造之銀見暢行,外來之洋不自絕。轉移大局莫要於斯。直隸藩庫之錢糧銀錁,以二兩為率,銀甚佳,人皆之,江西之方亦然,他省均不能及。可見事有專責,則弊無由生。興利有則,防弊有法,是在督率承辦之得人耳。

(21 / 34)
盛世危言

盛世危言

作者:【清】鄭觀應 型別:遊戲異界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